English

原来就是这样

——东城区整治钟鼓楼地区环境侧记
2001-04-13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孙献涛 我有话说

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鼓楼和钟楼始建于元代,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,鼓在南钟在北,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。以前钟楼上悬挂的永乐大钟重63吨,号称中国钟王。

大约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搭防震棚开始,钟鼓楼地区的居民在自己的房前屋后见缝插针地盖起了小房子;80年代中期兴起经商热,人们又在大马路和小胡同的两边上盖起了门面房;到了90年代,站在钟鼓楼上往下望,全是铺天盖地的违章房。游客来参观,老远就见着钟鼓楼了,可左拐右拐就是进不到跟前来。鼓楼和钟楼之间原本是大片空地,后来有了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小吃城,每天烟熏火燎,连鼓楼外的围墙都熏黑了,还增添了很多的火灾隐患。

2000年,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决定重点整治钟鼓楼周边地区的环境。在此之前,该区已成功整治了故宫博物院、国子监街、原段祺瑞执政府、南北池子大街、雍和宫、筒子河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周边环境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区整治办主任齐瑞芝告诉记者:整治钟鼓楼地区的周边环境很不容易。一般地区只要拆得彻底、建得合理就行了。钟鼓楼地处老城区,周边环境本身就是文物整体风貌的一部分,整治后的环境,必须满足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需要,满足维护古都风貌的需要,同时还要满足周边居民生活的需要。

整治之前必须拿出一个详细的规划方案。东城区规划局、园林局组织专家论证,查阅历史文献,绘制出钟鼓楼地区历史原貌图。又按照文物保护“整旧如旧”的原则,绘制出整治后的立面效果图,制定出规划方案。

规划方案出来了,接下来的拆除工作最艰苦。经过几十年的私搭乱建,这一地区违章建筑的属性非常复杂,每拆一处房屋都会牵扯到许多方面的利益。以前数次整治,该地区的环境都没能根本改善,原因就在于扯皮太多。这次东城区借着全北京市都在拆违章的气势,下决心把钟鼓楼地区的环境整治得一步到位。街道和区属单位带头,不怕硬碰硬,不怕经济受损失,只要是对文物的景观和安全有影响的违章建筑,一律拆除。

日前齐瑞芝带记者去钟鼓楼地区“转转”,远远看去,古老的钟鼓楼还是当年的模样。进到跟前,鼓楼和钟楼之间原来嘈杂的小吃城,变成了幽静的文化广场;钟楼后原来占地近1000平方米、腥味扑鼻的水产品大棚,变成了芳草茵茵的绿地。原来挤满小贩的胡同变宽了,31座古色古香的门楼点缀在钟鼓楼周围,青灰色的围墙和仿古地砖回应着晨钟暮鼓悠长的余音。齐瑞芝说,好像原来就是这个样子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